找到相关内容20233篇,用时1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再次强调孝养父母及行善对戒邪淫的重要性

    轻易选择死亡,他们应该与我们平等的生活在这个世间,我们没有理由去剥夺它们的生命.当我只需要以少量的钱财就能让一个生命多生存一段时间时,又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我一直在坚持放生,并且鼓励亲友们也参与放生. 在...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15504794665.html
  • 洪州禅的思想特色

    哲学巧妙地与佛教如来藏佛性学说加以结合。洪州禅虽然强调众生与佛平等一如,但它与庄子的“齐物论”有着相通的本体论背景。世间一切既属同一道体,那么,人类的自由任运、每一举止行为也都具有由现象所通达的本体...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274994912.html
  • 龙光竺道生“慧解”考论

    然而冈为“无遍摄”故,因而又分出“通情”、“非情”之说。显然一切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都是“有情之类”。   《佛说造像量度经解》在述及何以会有“佛母”形象时云:   佛菩萨被大慈力,以就世间...

    尚永琪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15280895054.html
  • 莲池大师的净土判教思想

    在其它的经论,如《俱舍论》、《成实论》中都提到过,但在这里,其直接来源则是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路乘舟则易。菩萨道亦如是,或有...

    德澄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15281095063.html
  • 永明延寿的乘戒兼急观

    地位。   1、五戒十善可以利己,也有利于社会   《万善同归集》云:“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犬业。”不犯五戒可以在轮同之中保持人身,十善教对世间善行的总称,它是以三种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孙劲松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15281995094.html
  • 民族和宗教

    ”。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十二因缘”是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三法印是指三条根本道理,用它们去评判世间一切道理,即以三法印...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15282395107.html
  • 藏戏与汉族戏曲的比较研究

    维在其《红楼梦评论》一文中提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不著此乐天的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王国维所概括的始悲终欢、始离终合、始困...

    刘志群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8020595206.html
  • 神圣化还是世俗化——佛教慈善何去何从?

    世间充满慈爱。   上海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秘书长,宗教所研究生导师 本站特约评论员刘元春教授发表自己的看法:佛教慈善,要坚守纯真的品格!   慈善,出于良知,发乎自然,行之真诚,导之善美。...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031596092.html
  • 中国佛学精神的中土文化之根

    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抬高佛教、贬低儒家的倾向,例如梁武帝就认为儒家“止是世间之善”,只有佛教才能“革凡成圣”;北周释道安则在《二教论》中强调了佛儒的内外精粗之别,认为佛教是内,是精,儒道是外,是粗,...社会伦理原则和行为准则,但五戒和五常,一个体现的是出世的宗教伦理,一个是为现实社会服务的世俗伦理,两者又是有很大差别的。佛教的这种比附,实际上是通过对儒家纲常伦理的肯定而沟通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联系,...

    洪修平 陈红兵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08335396352.html
  • 拈花微笑”公案析

    谆谆,现在末法时期正是无言之教,佛虽不在世间,常说无言之法。   《金刚经》上说“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不正是这种场景吗。征诸佛经,佛之经教法门可分为二。一是三藏十二部有言...

    卢守中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08335996374.html